自网约车出现后,“共享”概念之风吹进了各个行业,共享单车、共享雨伞、共享篮球、共享充电宝等等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在国内面世的共享产品已超过15种,“分享”、“租赁”、“二手转让”等概念也被整容包装成了“共享”,只为搭乘这场共享概念风势。伴随共享概念的发展,衍生出的“共享经济”模式已成为新一轮资本投资的热点。
共享的本质是什么呢?同样是: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,减少社会浪费现象,增加社会公平性。
名为共享实则租赁,以租代买冲击传统消费观
近年来,金融危机爆发,全球经济显著下滑,造成世界范围内需求严重萎缩,不仅激化了产能过剩的危机,还引发了失业浪潮。环境恶化、新世代新价值观的诞生、以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等时代背景因素,都在推动着共享经济的发展。
据《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》显示,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,同比增长103%;参与者总人数超过6亿人。据业内人士预测,按照当前的发展态势,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将保持40%左右的高速增长。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会占到GDP比重达10%,2025年预计达到20%。
尽管共享经济在近年迎来了大爆发,但由于共享与租赁的概念混淆,令人们分不清这是共享模式的狂欢,还是传统租赁模式的改革盛宴。如现下在资本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共享充电宝,以及雨伞、篮球等共享产品,做的是租赁买卖,打的却是共享的名头,因此也有人称其为租赁经济。事实上,无论它是租赁经济还是共享经济,对于投资者来说,需要的不过是这股风势,风势顺来的利益远比项目本身更丰润。
这股共享经济之风拓宽了租赁领域的业务边界,以租代买的形式实现了商品和服务的优化配置,减少了资源紧张、交通拥堵等各种问题。与租赁经济不同的是共享经济让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利用效率。这一新的经济形态正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和消费理念。
发展过快引发弊端,跟风投资不可行
在潜移默化中,共享经济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,一个新时代正在悄悄被开启。目前,共享经济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,传统制造业也开始拥抱共享经济,如三一重工布局云平台工业分享,沈阳I5机床推出定制+共享的智能化平台。就连最传统的农业企业——通威股份也推出“鱼病通”,利用LBS技术匹配鱼病专家和养鱼企业等。然而在火热的共享产品层出不穷的背后,其商业模式是否可延续是外界关注的焦点。
根据当前现状来看,以共享单车为例,同质竞争过多,资源损耗严重,押金监管问题不断,甚至因保障和管理不严谨造成了多起重大事故,造成舆论恐慌,严重影响社会秩序。再以共享雨伞为例,大量资源投放短期内却全部消失,虽为用户解决了一时之困,但由于方式方法不完善,实质却造成了更大的资源囤积和浪费。
共享经济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弊端。一方面,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。新兴的经济模式在发展过程中,必然会出现不完备的地方,规则的完善往往赶不上经济的发展,需要用实践来发现问题,从而进行规范。另一方面,共享经济出现的诸多问题,与创业者对自身发展定位、认识有很大关系。如首家宣布倒闭的共享单车——悟空单车,以及近日宣布停止运营的3Vbike,发起者也坦言当初加入就是看中其快速融资的优势上,却未想到会承受车辆丢失率和同行“烧钱”竞争的压迫。虽然,投资本身就需要有冒险的精神,但盲目跟风切不可行。
当前的共享经济形式并不是将闲置的东西拿出来共享,而是从社会生活需求出发提供一定量的资源,属于新增资源而不是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。另外,由于目前共享经济参与者的跟风趋势较明显,新增资源的量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均难以把控,因而各家都在为自己能更多的抢占市场而不断增加资源,结果就是产能资源过剩。再想要对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保护时,却因社会人员素质的参次不齐,以及使用规则的不完善,导致了现今共享的资源被“私占”现象严重。
信用是共享经济的主要问题,建立信用机制势在必行
共享经济的概念在诞生之初,强调的是大量闲置资源的相互流通,这一行为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、抑或企业与企业之间,目的在于寻求供需平衡,减少产能过剩的危机。但当这一概念演变为真正的商业模式后,以往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共享,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了诸如信任、服务标准化、资源限度等一系列的阻碍。
在共享经济中多为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经济关系,而双方又都存在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,因此信用问题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命门。在共享资源的条件下,个体出于各种刺激和利益驱动将会选择“损人不利己”的方式行事,而传统经济学的解决办法只有两个:取消共享、划为私有或者政府管制。而这两种办法都既不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初衷,也不是共享经济发展愿意看到的未来。
社会信用取决于社会法治化程度,社会信用建立的速度和质量将决定共享经济的发展状况。如今,规模不断扩张的共享经济市场,已成为国家信用信息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未来,整个共享经济市场都将纳入国家信用体系。目前,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实现了信用查询、红黑名单、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功能,越来越多的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、资金安排、项目审核、评先评优等工作过程中查询信用记录。
共享是交付信任,回收信任,若无信,共享再难生存。
抓住痛点是生存关键,提升服务是发展良药
失败乃成功之母,想要成为共享经济者,还需了解那些失败者。在盘点那些共享经济的牺牲者之前,需先了解成功企业必经历的四个重要阶段,首先需要发现客户的痛点,并探索解决方案,然后找到产品和市场之间的契合点,用户对产品是否有粘性,再是要去了解产品和渠道的匹配程度,最后才是需要大量资金的用户增长期。
如雷贯耳的共享单车,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触动了用户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痛点,地铁公交覆盖不到,共享单车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,又符合绿色环保的时尚潮流,因此迅速笼络人心。事实上,戳中用户痛点,是共享经济成功的最大前提条件,Uber、滴滴如此,在国外很流行的健身服务分享App Lyft 和 Fitmob等等亦如此,他们解决用户之急,并且服务体验良好。
然而,当下互联网资本洪流下产生的很多所谓共享经济新业态,并没有戳到痛点。如刚刚兴起的共享充电宝,由于获得了数亿元的融资而备受关注,却因小众低频的需求,并没有成为用户解决“续航焦虑症”的主流方式。
即便是在产品或服务被高频使用,需求量很大的情况下,共享经济新业态想要成功还需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。如共享住宅,其模式本是令房东和消费者双赢,却因环境问题或安全保障问题,导致欠缺优质体验,无疑会让共享住房丧失客户粘性。另外,对于一些共享服务产品来说,这种良好体验的缺失将更加致命,比如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。因此良好、专业的用户感受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备之物。
共享经济的未来,不在风头正盛时,而在雨过天晴后
现今,依托共享概念进行的融资项目还在不断增加,无论现实状况如何混乱复杂,这个市场仍然在野蛮增长,只为掌控资本和争夺市场。当国内市场略微饱和时,便考虑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,用更大的泡沫迷惑市场。而这些泡沫终将在市场自主调控过滤之后,以最合理的方式留存下来,最后所有产能过剩的资源配置都将被重整,在风平浪静之后,还给大众一个更加舒适的社会环境。
大浪淘沙是每一段历史、每一种历史的必然,最后的剩者为王。而最后的剩者,总是那些相对高尚的人,纯粹的人,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有益于人民的人。 |